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时间:2024-07-16 10:35:56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1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2、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3、教学方式的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活动,但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由于在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活动比较多,而对探究性活动在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虽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还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二、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为此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②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初步获得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③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④拓展引申,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在进行第一、二个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三个活动是重点展开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推进,即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观察“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发声”的特点,作好记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六、教师准备:

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

七、学生准备:

学生自带1——2样能发声的物体。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在讲台后敲打各种器乐,问:你能猜出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吗?猜对了这个东西就给那个组搞研究。生猜。

(二)探究新知

1、师:刚才是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东西,现在请同学们来玩一玩自己带来的东西,但有一个要求,你是怎样使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的?

2、学生自由尝试,也可相互交换,结束后汇报。师:你玩的是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玩的?发出声音了吗?除了这种玩法,还有别的玩法吗?

3、师:想一想,刚才听到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过渡:刚才大家都玩过了,能不能让孙老师也来玩一玩?)

4、师边演示用力压边设疑:为什么你们用许多方法都可以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而老师用力压却不能发出声音?(过渡:大家想不想试一试?那我们再来玩一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物体,你先使这个物体发出声音来,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想个办法使这个物体不发出声音,你有什么发现?再用压的办法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

5、生带着老师的提出问题,开始探究性活动。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汇报,引出:物体发出声音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

6、师:声音与振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猜测)

7、师:刚才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已,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呢?

A、学生讨论研究的办法。

B、投影记录单,说明填写要求,学生填写研究记录单。(教师巡视)

C、师选择典型计划,指名汇报,全班评议。

8、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比较性观察,借助绿豆、乒乓球等物体来观察振动现象)

9、研究结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重点评议发现部分。

A、提问:你们组是怎样进行研究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B、师生共同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个研究结论。

(三)小结扩展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振动而产生的呢?你能不能再证明我们刚才得出的这个结论?)

2、师:每人再次观察一下其他的物体,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现象?

4、师: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5、师: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6、讨论共享: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振动声音的方法,不振动没有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声音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能通过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概念。本节课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节课,只有认识了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才能继续研究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才能探究音高的变化;才 ……此处隐藏6998个字……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