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6 10:32:5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 ……此处隐藏6390个字……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师生对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师: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有的同学说──

生:为明理而读书。

师:有的说──

生:为做官而读书。

师:也有的说──

生: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而周恩来却说──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发言的场景周恩来看在了眼里,发言时说的话他听在耳中。而他却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就还有我们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猜猜周恩来在想些什么吗?你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或资料来试想,然后把它写在纸上。

出示课件: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

周恩来此时不仅是他回答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的,更是他经过沉思后做出的决定和他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清晰而又坚定。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三)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是啊!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远大的志向而努力奋斗。

出示课件: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的一生不但是这些说的,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听到中华不振时想到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思考中产生了问题。当他看到我们中国人倍受欺凌时他想到的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因为他想到的是振兴中华,不再让中国人受欺负,所以才说出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来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你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感人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设计意图

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7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示了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喧嚷、得意扬扬、惩办、志向、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考虑: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疑惑,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衔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局部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同学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疑惑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疑惑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时地追问和考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让同学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身的同胞在自身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实际,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考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

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激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沛的考虑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实际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什么,让同学谈一谈或写一写自身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考虑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同学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同学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⑴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小组读。

⑶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