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
2、过程与方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鉴赏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他创作《史记》动机的重要文献。首先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在学习本文前,可安排学生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关于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或《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7:绝笔之作》的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对本文创作背景的理解。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懂清句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并应注意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全文。
2、研习第1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说文题,整体感知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3、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将注解上的字词注音移到文章上。
曩(nǎng)者头抢(qiāng)地伏法受诛(zhū)暴(p)肌肤榜(bǎng)箠(chu)
圜(yun)墙缧绁(lěixi)槛(jin)阱(jǐng)占卜(bǔ)愠色(yn)
倜傥(ttǎng)闺閤(g)魏其(jī)诎(qū)体羑(yǒu)里
4、教师朗读课文。
5、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研习第1节
1、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①牛马走:像牛马一样奔走的仆役。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
②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
③曩(nǎng,攮):从前。
④接物:待人接物。
⑤务:事,任务。
⑥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
⑦望:怨。相师:效法他人的意见行事。
2、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翻译:前时,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24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研习24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1)所自树立:自己用来立身的。指工作和职位。
(2)用之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因;之,代死。
(3)诎(qū,屈)体:指身体被捆绑。诎,同屈。
(4)剔毛发:剔,通剃。
(5)婴金铁:指颈上套着铁圈,即所谓钳刑。婴,环绕。
(6)被箠楚箠通棰,杖
(7)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
(8)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
(9)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10)审矣,何足怪乎?审:明白
(1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所以:的原因。
(12)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触,碰。
(13)受械于陈械:刑具。
(14)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妻子儿女。
(15)定计于鲜鲜:不以寿终。
(16)恨私心有所不尽恨:遗憾;私心:自己的心愿。
(1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
(1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1)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翻译:我的先辈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可以得到皇上赐 ……此处隐藏2796个字……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
12课时
六、教学步骤:
报任安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翻译13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五、学生熟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翻译46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朗读13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
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四、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六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六、朗读46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
七、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试以今天的观念审视司马迁,谈谈你对司马迁的看法。